谁说特型演员不能当影帝? 第549节

  这也是为什么那个留学生,不愿意《金陵》被称为华夏版辛德勒名单的原因。

  但凡了解下真正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是真正的暴行,而犹太人……emm,不可描述。

  在很多留学生看来,辛德勒是不配的。

  “一谋导演,这真的是一部佳作!”

  “柏林确实是需要这样的影片来彰显它的价值!”

  掌声渐渐隐去,接下来就是例行的问答环节;迪特率先问起了张一谋一些拍摄的初衷,还有问问贝尔和陈瑾一些拍摄的趣事,试图让在场沉重的氛围舒缓一下。

  众人也都知道老迪特的目的,尽量不往沉重的话题上靠。

  电影是让人了解的,而不是在看完后,依旧给予观众更多的输出;电影拍好就足够让观众口口相传和产生后劲,观影过程让他们自己体会。

  结束后回归正常生活,才能更好的拥抱眼下,这才是拍摄电影的目的。

  一味的再强调屠杀、日本人等等,只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其实看完电影很多观众就已经了解了诸多的真相,不需要你再强调等等。

  很快,金陵的柏林首映,就在无数的回答之中结束了。

  观众们虽然内心依旧很难受,但至少,比刚刚看完电影要好很多,观影后的互动有一个很好的发泄口。

  陈瑾等人的回答让他们很清楚,现在的华夏,和80多年前的华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这就更加凸显华夏人民的伟大。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

  看着最后一个观众走出了电影院,众人全都不由得长呼出一口气。

  “张导,这下放心了吧?”

  陈瑾在那笑着,张一谋却摆了摆手:“我放心的,其实不是电影,而是真怕小日子再来闹事!”

  “应该是不敢的!”

  “他们最多装作观众进场,如果一开始闹事,那没有任何意义,反而适得其反!”

  陈瑾是这么分析的。

  “要是看电影途中捣乱,那很有可能会被打死!”

  “看完电影……就更不可能了!”

  这或许不是小日子没来的理由,但陈瑾的分析还是有那么一丝的道理;事实上,一二不过三,在某些势力看来,电影节前和红毯已经恐吓过,这就够了。

  再来几次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不过现在,他们应该也很头疼。

  因为马上全世界的娱乐媒体,都会铺天盖地的开始报道《金陵》的首映。

  这当然不是关键,评审团的全员出席,主办方、好莱坞大牌的观影,才是对他们的彻底绝杀。

  他们试图想让评审团投鼠忌器,没想到现在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让评审团的成员变得更加的坚定;有时候一些搞艺术的确实很纯粹。

  陈瑾的公关工作虽然已经开始做了,但其实还没动用美人计这些;没想到,小日子的行为,好像迫使一些评审开始为《金陵》站台。

  这是陈瑾本人都没想到的。

  只能说,柏林不愧为柏林,电影节自带政治元素,导致了评审团也是偏向性很高。

  “走吧!”

  “下午可能还要去给其他几部入围的影片首映捧捧场!”

  今天有的入围影片的导演和主演都来了,于公于私,陈瑾也得跟张一谋一起去拜拜“码头”!

  也就在陈瑾等人吃饭的时候,全世界各地的媒体,尤其是华夏的几个门户网站、新浪微博等等,都纷纷刊登了《金陵十三钗》柏林首映的新闻。

  和以往电影节电影首映,国人观众没看过影片期待所不同的是,眼下的华夏很多网友,是看过《金陵》的,现如今可还在影院热映着。

  所以,讨论度尤其激烈,比之没上映的热度显然高了很多。

  毕竟,《金陵》可是春节期间的最大流量。

  《<金陵十三钗>柏林电影节首映,收获在场所有观众和评审好评!》

  《长达10分钟的鼓掌,<金陵>大获成功!》

  《大屠杀再次于国外提及,留学生群体格外团结!》

  ……

  微博、贴吧、门户网站等等都在议论纷纷,而下午,柏林电影节的场刊《银幕》也发布了最新一期的杂志。

  这是柏林电影节举办期间,每天都会更新的一套刊物,供观众们免费查阅和浏览,除了刊登每日上映的电影之外,还有就是分析入围电影节的诸多影片,尤其是主竞赛单元。

  历来,这个评分机制都被电影人和观众所追捧。

  虽然评分最高不代表能得大奖,但评分越高,获得最终的奖项几率就越高。

  《金陵十三钗》的评分赫然在列。

  目前已经上映的4部主竞赛影片,他暂时排名第二。

  一共有9家欧洲的媒体和知名影评人,参与打分,最高分是四颗星,最低是一颗,最终取平均星值,就是电影在场刊的最终评分。

  2.9分,这就是《金陵》的评分,有3家更是打出了四颗星的满分投票,但也有2家,只给了1颗星。

  可以说两极分化严重。

  其中满分的评价,来自彭博社记者Catherine Hickley给出了自己的满分意见:一谋对色彩的克制运用,让影片在视觉冲击和商业性上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尽管不了解这段历史,但我深深的被战争所刺痛,这是一部史诗般的剧作。

  还有欧洲知名的影评人凯文的评价一谋的革新在于摒弃对白主导的叙事,影片最震撼的瞬间无需言语,日本士兵的军靴碾碎十字架、孩童紧攥染血的布偶、士兵的躯体在墙面上缓慢坍塌,恐惧与抗争凝固在凝固的瞬间……这些才是真正的历史注脚,这种视觉叙事超越了文化隔阂,让全球观众触摸到共通的人性!

  ……

  陈瑾也在那翻阅着,大抵来说这些满分的评价都说的很中肯,看得出是认真看电影的。

  而且应该是自己观影后的切身感悟。

  但那几个打一星的,就是显得路边一条了,绝对是被某些势力给收买了。

  英国《卫报》影评人Andrew Pulver认为,影片是一种过度的华夏红色宣传,张一谋在战争场面和悲情氛围的营造上表现虽然出色,但叙事因场景局限在教堂而显得作茧自缚,并且有误导历史真实的倾向。

  这一看就是给日子洗地的。

  跟他绝配打一星的,还有《伦敦周报》的批评,影片意识形态宣传意味过重,情节煽情钝化了戏剧的张力,建议以更冷静的视角呈现,还有军人的前赴后继太过作秀,有强行上升高度的政府干预。

  意思就是,华夏军人没这么伟大,这一段让走狗们看的心里不适。

  “哈哈哈!”

  陈瑾越看越想笑,这尼玛打个2星也就罢了,这1星……也未免太明目张胆了。

  你特么收钱都已经写在脸上了啊!

  “场刊评分这东西,其实意义不太大,评审团也不会参考这个投票!”

  “只能说有热度的电影,得奖的概率越高,但……大热也是必死的!”

  陈瑾看一旁的倪尼翻看场刊很是气愤,不由得跟他说着。

  张一谋就是因为知道了这一点,所以看完就笑了笑,并没有把这些评论放在心上;要真跟这帮人较劲,他们会像疯狗一样跳起来回咬。

  可能更加亢奋,就跟未来社交平台蹭热度的那些网红一样。

  很多的欧洲媒体人,其实就是靠流量吃人血馒头的“网红”!

  接下来的几天,陈瑾等人因为要接受国内媒体的采访,还有所谓的华夏影人之夜,所以被迫留在了这里。

  而让众人没想到的是,《金陵》的场刊评分虽然不太高,但……热度爆了!

  整个电影节对这部影片的关注度非常高。

  原因当然也很简单,很多留学生自发的宣传,外加国内的爆火,还有口口相传的口碑……这在电影节确实是能翻起巨浪,很多的影片在电影节上,就是靠这种不断的发酵而出圈的。

  《金陵》,成了无数前来参加电影节观影的首选影片。

  而其他的主竞赛入围电影,就没这么好运了;因为这一届柏林缺乏大师,也就缺乏话题度和吸引力。

  《金陵》确实因为柏林的特殊政治因素,成为了这一届柏林最大的热门影片,没有之一!

第372章年代电影圈的密辛!

  “张导,感谢感谢!”

  “瑾哥……”

  王权安站在前几日《金陵》首映的电影宫前,很是兴奋的跟前来参加观影的张一谋、陈瑾等人打着招呼。

  本身王权安就毕业于北电,而且也是陕西人,实习的地方还在西影厂,所以跟张一谋也是旧识。

  两个人,其实私下里很熟。

  再加上来之前在飞机上聊过,又同属华夏电影圈的,张一谋和陈瑾于公于私肯定都要来捧个场。

  再者,老王在威尼斯还是有点人脉的。

  也算是三大电影节常客,是国内为数不多三大拿过最高大奖的导演,尤其是在柏林这片土地,《图雅的婚事》拿过金熊,那时候风光无两,让他跻身国内顶尖导演行列。

  这一次带投资高达上亿的《白鹿原》再闯宝地,当然充满了拿奖的信心。

  而除了张一谋等人外,昨天同样去观影捧场的《龙门飞甲》剧组,也都来到了现场,徐老怪几个还坐在了陈瑾身旁,彼此寒暄着,显得很是熟稔。

  不过对于努力投靠文艺圈刷金身,自身却又喜欢拍大场面用话题演员的徐科,陈瑾还是不太感冒,所以明面上显得很客气,一起合作、投资这些,就算了。

  看得出,徐科还是对陈瑾有点想法的。

  主要陈瑾在国内的名气,前段时间看似有点低迷,这个春节李教官催泪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的名场面,成为了《金陵》最被网友热议的一个镜头。

  陈瑾再次回归到了公众的视野,而且以一种如此正面、不靠外表纯靠演技的形象。

  这对于酷爱看电影的影迷来说,是绝对的加分项。

  徐科一直有追逐流量的习惯,再加上他马上筹备开拍的野心大作《狄仁杰》续集,急需一个国内认可的男演员,陈瑾无疑是非常适合的人选。

  第一部《通天帝国》的主演刘德桦价位有点高,徐科已经有换人的想法。

  而且,要是真能拉到陈瑾这尊“金主”,他这部系列电影的投资压根就不用愁了。

  目前不止《龙门飞甲》的投资方博纳,还有华宜几家,都想要跟他合作。

  华宜是第一部《狄仁杰通天帝国》的投资方,算是帮徐科进军内地的功臣,可随着徐老怪在内地站稳了脚跟,这老小子也是有些自己的想法。

  比如,再拉个资方进来,把这个盘子做大。

  博纳的于总就很想瓜分这块蛋糕,但要是能拉来目前内地当红炸子鸡电科,肯定更好。

  陈瑾主演+电科操盘,外加两家的宣发,绝对是能把徐科推到国内超一线导演的地位。

  徐老怪为什么这般热衷于三大电影节的刷脸,还不是因为对比起陈瑾身旁的这一位,他还是不够看的。

  咖位不够。

  哪怕华宜的冯晓刚,也一直想要跻身文艺圈,跟同属三大的陈恺歌、张一谋掰掰腕子。

  虽说国内媒体一直鼓吹什么内地三大导演,事实上冯晓刚一直排在老末,很多人戏称两个半,为什么是半个,因为冯裤子没有“奖杯”!

  徐老怪,对比这几个那就更差了。

首节上一节549/6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