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也不叫低调,其实我也没有那么低调。”
郎舅仨重新上了车,考驾照的地方不在总后勤这边,得二舅哥带着他们两个去。
在车上,又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等到地方后,有二舅哥的提前打招呼疏通,其实这个驾照拿的很快,就是拍照开车上路兜一圈,基本就过啦。
被告知一个礼拜以后,再来领驾照,到时二舅哥冯家成会过来一趟,帮忙领回去。
“没想到考驾照竟然这么简单,白瞎我还紧张了好几天!”在回去的路上,大舅哥晒然自嘲了一句。
“是二哥他打好了招呼,否则可没这么顺利!”程学民点点头,二舅哥的居功至伟,他肯定是不敢磨灭的。
因为程学民了解过,这个时代的考驾照难度,一点不比后世的低,而且也不仅仅只是路考兜一圈就好。
其实还是有文化笔试的,不过被特事特办了而已。
“这倒是!”冯家钊闻言点点头,程学民把车子让他开回去练练手,这下大舅哥他的自信也来了。
“瞎,今天怎么是家钊你开的车?”
“你开的车我可不太敢坐!”
估摸着时间到的人艺这边,正好碰到大嫂这边下班,在门口等着的大嫂老远见是自己男人开的车,脸色不要太诧异,开玩笑的说道。
“大嫂,其实大哥开的已经很稳了,后面我打算就让他一直开着,尽量多熟悉多练练!”程学民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招呼柯玉梅一句。
“听到了没?不敢坐也得坐,往后我就是你们两个的专职司机了!”大舅哥冯家钊已经有些欲罢不能了,不要太得意的跟自家媳妇儿说道,“而且今天我跟学民去了老二那边,驾照已经考过了,一个礼拜后就能拿到驾照本子了!”
“真的假的?就你这技术……我还是坐后面稳妥一点!学民你还是在前面,多看着他一点!”柯玉梅见妹夫程学民要下来,连连摆手直接坐进了后面。
可是很快,柯玉梅就知道妹夫程学民说的很稳,到底是有多稳了,原来是龟速啊!
就这速度,等到家的时候,新闻联播都可能播完了,随即急得不可耐的柯玉梅催促道:“你倒是加点油门开快点啊!这么磨磨唧唧的,什么时候能到家啊?”
“我这不是怕颠到你吗?其实我很快的,不信你问学民!”
“啊对对对!”程学民在旁边白眼一翻,心道你快个,现在是怕颠到你媳妇儿,也就十几码,跟台速差不多,但刚才也快不了多少,顶多三十多码而已。
不过也就程学民本着大舅哥得多练的心态,车技也要练不稳,今后给他当司机,谁敢坐啊!
所以,也就没有发急催着让加油门,等到家的时候,天确实已经黑的差不多了。
“你大哥大嫂他们还没回来啊?!”
“学民他也没回来?”
丈母娘冯母下班到家停好自行车,扫了一眼正看电视的冯家末她们,询问道。
现在老大媳妇儿大着肚子坚持上下班,肯定是冯母重点关注关心对象,没敢马虎。
“妈!应该在路上了!今天大哥跟学民要去二哥单位考驾照,可能要晚点吧!”冯家幼回了她一句。
“那你小姨呢?”也没看到顾秋娜她人影,冯母又问道。
“小姨她今天约同学聚会,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回来!”冯家幼又回了她妈一句,视线都在盯着电视机前的新闻联播。
现在她们都是燕大的大学生,学校号召有条件的,多看看新闻联播关注时政新闻,所以她们姐妹俩都围在了电视机前看着新闻联播。
“又是聚会啊?!她这几天就没歇停过!”冯母闻言没好气的抱怨了一句。
“那也没见妈你请假,专门陪小姨啊!?那小姨还不得自己找点事情做?”冯家末在一旁帮衬了她小姨一句。
也正如她所说的,家里基本上是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小姨在家里也没个人陪。
所以前两天还能闷在家里陪陪老外婆老外公,但后面在家就闷不住了,就自己出去找乐子了。
今天不是同学聚会,明天就是老战友聚会!
“就你话多?!”冯母没好气的瞪了这小女儿一眼,心道她小姨又不是马上就走,还得等国庆假后呢?
国庆节到时有三天假期,不能陪吗?非得请假啊?
而且都要国庆了,各单位为了迎祖国四十华诞,不要太忙,能请假吗?
可很快,冯母就被电视机里面新闻联播报道的一则新闻,给吸引住了注意力。
“近日著名作家程学民同志创作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一经发表,在社会上取得了不小的反响,同时也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妈妈妈,这这这……这是姐夫她上新闻了,姐夫她上新闻联播了!”小姨子冯家末早在主播报道说出她姐夫的名字时,就惊得跳了起来咋呼着,脸色极尽不可思议。
这可是新闻联播,她姐夫竟然上了新闻联播啊!
“你闭嘴!”却是换来了她妈冯母的一句闭嘴,这么咋咋乎乎还怎么听后面的报道。
心里也同样泛起了惊天骇浪,学民他竟然上了新闻联播,这这这……
要知道,之前她女婿接连出了那么多风头,都没有像今天这样,上新闻联播啊!
可是可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号召各单位全民阅读?
等到听完整条新闻报道后,冯母已经宕机呆鸡在了原地,眼珠子尽是不可思议。
“妈!是号召大家全民阅读姐夫写的《高山下的花环》……姐,是号召大家阅读姐夫的《高山下的花环》”冯家末再度咋呼尖叫了起来。
“听到了听到了,你别摇我,小松鼠还在喝着奶呢!”冯家幼怀里喂着儿子,也同样被新闻联播里报道的这条新闻,给震惊到了。
“家幼,学民还没回来吗?”
“他他他……这么大的事情,你们之前就没听他提过吗?”
冯母宕机老半天才回过神来,跟着询问女儿冯家幼,这么天大的事情,她们两口子之前一点风声都不跟自己漏?!
“妈!这个……我真不知道啊!学民他真的没跟我提过半个字啊!”冯家幼持续震惊懵圈,面对她妈的询问,直摇头我不知道啊!
她男人这次确实连她都没有提半个字。
但冯家幼更倾向于她男人可能也一点都不知情,否则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连自己也都瞒着。
“老冯老冯,你知道吗?你女婿上新闻联播了,你知道吗?”
在女儿这边没问道什么情况,见自家那口子老冯推着自行车进来,冯母赶紧询问道。
“今天播报了是吧?”
老丈人老冯倒是很淡定,听冯母这么一问,点点头说道:“这事我清楚,昨天在会上做出了相关指示,我也是今天早上听说的,正想着回来跟你们说呢!”
“那是真的?”冯母依旧还是不太敢相信的问道。
“这还能有假?不都已经上新闻联播了吗?”冯父哑然的笑道,都上新闻联播你都听到了,这还能有假的?
跟着还补充说道:“而且我听说,有位领导要自掏腰包购买二十万册,要送给前线的每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们!”
“啊?”
冯母听到这个消息,更是被惊得体无完肤,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
求月票求全订求追订!
第392章 是亲家母调教的好,你有个好女婿(求追订)
其实冯母也知道,自己女婿写的这篇《高山下的花环》,算是他所有稿子里面写的最好最出彩的啦!
比之前的《乔厂长上任记》带来的影响,还要哄动。
而且经过差不多半个来月的发表发酵,在社会上已经取得了不少的读者反响,更是因为小说内容,所描绘的是南边刚刚发生的自卫反击战,深深触动了广大民众的心弦。
它将军营生活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让读者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军人的奉献以及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普通民众通过阅读这部作品,对军人的牺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战争的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激发了全社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军人的崇敬之情。
同时,小说中所揭示的诸如军队内部的不正之风、烈士家属的艰难处境等问题,也引发了民众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重要话题。
这一些,冯母作为杂志报刊圈内人,可以说是时时关注着各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反响,对女婿这篇文章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肯定是有所了解的。
而且不仅仅是普通大众,就是圈内有着不少知名大咖,都开始在报纸,杂志社,收音机广播里,电视新闻里面发声,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他们阅读《高山下的花环》的读后感。
比如冯母就有关注到,昨天的人民*报上,就有丁泠老师阅读《高山下的花环》后的感想,她是这么说道的:
“知名年轻作家程学民又一新作《高山下的花环》,这部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它以真实而生动的笔触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身感受到军人的热血与豪情。
作品的叙事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既有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描写,又有细腻入微的人物情感刻画,两者相得益彰,展现出了高超的文学技巧。
例如,在描写战斗场景时,作者通过对战场环境的细致描绘、对战士们战斗动作和心理的精准把握,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激烈;
而在刻画人物情感方面,无论是梁三喜对家人的思念、靳开来自带“火药味”的战友情,还是赵蒙生在战争中的思想转变,都被描写得入木三分,使人物形象丰满立体,跃然纸上。”
大家都知道,丁泠老师在文化口子的文学地位,她又是跟支持女婿程学民处女作《牧马人》一样,第一个站出来发声,这次选择的更是人民*报,可见其对自己女婿写的这篇小说,到底有多么的认可和敬佩。
除了丁泠老师在人民*报公开发表阅读感想,还有刚刚调任《燕京文学》总编的王,也在他们燕京文学的这期篇首语,这么评价《高山下的花环》的:
“《高山下的花环》的语言极具特色,质朴而富有力量。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能以最平实的话语直击读者的心灵。
书中人物的语言个性鲜明,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如靳开来那直率豪爽、充满“火药味”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他的火爆脾气和正直性格;梁三喜的话语则处处体现出他的忠厚老实和责任感。
这种贴近生活、贴近人物的语言风格,使作品具有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还有之前的老邻居,也是文学教育圈内的文学泰斗老钱,更是在他这期发表在《人民文学》的作品里面,紧急插播了一段他阅读《高山下的花环》后的深刻点评:
“老钱在评论里表示,他觉得这部作品的文学史意义非凡,它不仅意味着军旅作家在思想上的改变,更标志着军旅文学创作新局面的开端。
作品大胆地揭示了矛盾,如赵蒙生为求安逸而进行“曲线调动”,大战前夜打电话到前沿指挥所为儿子开后门等情节。
同时,通过描写梁三喜浸血的欠账单等内容,反映了老区人民的生活状况。
但作品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揭露问题上,而是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展现了我国军人“位卑未敢忘国忧”的坚韧顽强、英勇崇高的内在力量,歌颂了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
反正冯母都已经预料到了,大家都在说她女婿程学民这篇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势必会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学民写的这部作品,不仅将会让读者们铭记这一段历史,更让读者们深刻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它将永远在读者心中绽放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被各方大佬这么一分析点评,在各个领域里开始发声,冯母就知道她女婿这部作品,又获得了不小的成功。
但现在看了新闻联播,得到了自家老冯的确认,冯母更是意识到,她女婿这一波又得上天啦。
这可是在新闻联播里报道,号召全国全党全军各单位,全民阅读啊!
而且老冯更是说,老领导那边还要自掏腰包,给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每人送一本女婿程学民的写的《高山下的花环》。
这这这……这是何等的荣光与荣耀?!
“妈,姐夫他这么大的成绩,你咋说着说着,又开始抹眼泪了呢?”小姨子冯家末眼尖,看到她妈眼里都开始流眼泪了,不由得纳闷的问道。
“哪有?是沙子进眼里了吧!”冯母也顺势抹了一下眼睛,发现自己又情不自禁的流了眼泪,赶紧强行解释了一句。
冯母她心里是高兴,更多的是想到自己女婿,为了完成总政钦定下来的这部作品,可是亲自南下上了最前线的!
而且身陷敌营腹地近百日,可谓是九死一生,才有了这篇受社会各界高度赞誉的作品,就为她女婿感到骄傲,更多的是后怕。
是的,重新再想起那几个月,她们老冯家上上下下是多么的担心,本来在女婿活着回来,算是虚惊一场又劫后余生,算暂时过去了的!
却是被这部作品所获得的成功,再让冯母触景生情,能不抹眼泪吗。
“他们还是不太了解学民!”
虽然那些名家点评高度赞誉了自己女婿程学民,以及他创作的《高山下的花环》,但可惜他们根本不了解,他女婿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触发了这部《高山下的花环》的诞生。
那可是身临前线,身陷敌营将近三个月,孤身奋战九死一生,才有的这部作品。
可惜相关内情,算是绝对机密,绝不能对外公开。否则她女婿所要获得的赞誉,还要升华再升好几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