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 第213节

  每天土著们结束工作回到木屋休息时,陈舟都会带着星期六星期日加入他们的行列,跟他们交流一番。

  长此以往,还真让他学会了不少土著语的词语,对土著们所掌握的技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尤其是钻木取火和制造木质弓箭方面,随着几次尝试,他也能不甚熟练地用最原始的方式生起篝火了。

  ……

  从土著之中汲取知识的同时,陈舟也在思考,他所掌握的技能中,有什么是能传授给土著的。

  别说,仔细一想还真不少。

  其中最基础的厨艺方面,就有煎炒烹炸等多种做菜技巧,以及辣椒、蒜、大葱和薄荷的使用方式。

  恰好陈舟锻造的成品中有几把菜刀和两口不算太圆的铁锅。

  在教授土著怎么做菜的时候,他顺便把这些厨房用具带到了土著们的小厨房中,让土著们一边观摩一边尝试着实践。

  待土著们渐渐了解做菜都有什么窍门,陈舟又教了他们另外一项技艺藤编草编。

  不过藤编草编陈舟自己都没学明白,教给土著时也只能教些最基础的。

  至于复杂高级的编织制品,他示范不明白也讲不明白,索性就照抄那本编织书,将上面比较粗浅的编织技法都画在了白泥板上交给了土著们。

  只要他们用心学习,总能一步步掌握藤编技巧,自行编织出藤椅藤柜草帽草席等实用物品。

  这样既省得陈舟花费精力为他们操心,说不定还能沾沾土著的光,自己也早日享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之处。

  除厨艺和藤编之外,陈舟对土著们的另一贡献也与生活息息相关。

  ……

  他一直都很疑惑,为什么土著们有制造独木舟的能力,且可以出海,还会因食物发愁。

  就算岛上食物资源严重不足,大海中的鱼虾螃蟹可是异常丰富。

  就算每天只赶海,捕捉上岸的虾蟹贝类,捡拾海带和死鱼,都不至于沦落到吃人维生的地步。

  跟土著们一交流他才发现,原来土著们根本不知道虾和螃蟹能吃,也不认识可食用的贝类。

  而且他们唯一的烹饪方式只有烤,或者说烧。

  而烤不熟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杀死海生物体内的寄生虫,也不能破坏海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的。

  在这个前提下,许多“勇敢的先驱者”在食用稀奇的海生物后没几天就去世了。

  他们的死亡致使部落中的长者坚信虾蟹和所有贝类都是有毒的,甚至连许多海鱼都不敢吃。

  关于有毒生物的信息口口相传,使得土著们一直到现在都不敢食用大多数海生物,只敢捕捉他们所熟知的几种海鱼。

  就算在8月1日的盛宴上,面对煮熟的尚保持着海生物外形的虾蟹和扇贝,他们都没几个人敢于尝试,生怕毒死自己。

  ……

  “这也不能吃,那也不敢吃,能活到这个年纪真是难为你们了!”

  了解到土著们在部落中过的是怎样的苦日子后,陈舟慷慨地将他验证过的,所有能吃的海生物和植物果实都教授给了土著。

  从前专心绘制的画谱在这时派上了用场。

  想指明哪种动物无毒,只需给土著们看看画册,让他们记住该生物的主要特点就行。

  毕竟有毒的海生物比较稀少,而且长得都很有特点。

  ……

  教授土著们如何辨别海生物本来是无意之举,陈舟万万没想到,土著们看了画谱后,还让他收获到了一份意外之喜。

  自登岛开始,只有偶尔在赶海时遇见的巨型龙虾,还有一种只发现过一次的巨型螃蟹,土著们竟然都亲眼见过。

  据经常在近海潜水捕鱼的土著说,这两种生物在海水中多得很。

  只是它们面目狰狞,生得丑陋,不像是可以食用的样子,他们从未捕捞过,更别提食用了。

  陈舟垂涎龙虾和螃蟹许久,听了这话,对于出海一事的心思又活泛了起来。

  ……

  待土著描述完龙虾和螃蟹的特征,他又凭着记忆绘制了其它几种珍贵的海生物交给土著辨别。

  比如海参、玳瑁、巨型扇贝、砗磲、生蚝、和鲍鱼。

  由于他并不在沿海地区长大,也没吃过几次海鲜,对这些海生物的了解途径仅限于各类美食视频,所以绘制出的图像并不准确。

  尽管如此,土著们依旧认出了最特别的海参和扇贝,还为陈舟提供了玳瑁的线索。

  据他们所述,这些海生物大部分都能在近海找到。

  唯一不同的是玳瑁,它们的出现通常在祭祀前后,而且一旦出现就是几十上百只。

  早些年土著在小岛上经常能捉到玳瑁,杀死它吃肉,将玳瑁蛋烤熟了食用,那是他们艰苦生活中难得的美味。

  可惜没过几年,登岛的玳瑁就越来越少了。

  ……

  对此,老祭司的解释是玳瑁是天神的恩赐。

  因为他们作战不够勇猛,干活不够卖力,天神收回了对他们的奖赏,只要他们勇猛作战,奖赏还会回来。

  曾经土著们对这套说辞深信不疑。

  自从到了岛上,接受了陈舟和星期六的教育,这些并不蠢笨的人慢慢地也懂得了许多道理,弄清楚了自己被欺骗的真相。

  世间万物运行的本质原理就摆在那里,并不惧怕验证。

  相对祭司的谎言,陈舟教授的知识显然更可靠。

  况且以他的身份地位,说话的分量本就比土著祭司的话重很多,也更容易获得土著的信任。

  ……

  随着距离拉的越来越近,陈舟最终还是没忍住,将自己想要出海的意愿表达了出来。

  他未隐瞒那两艘独木舟的存在,并将出海的目的告诉了土著们。

  寻找沉船的残骸,寻找沉入水中的火炮,如果能顺便抓几十只龙虾,几十只螃蟹,挖几十个大型贝类,搞几十条比小臂还粗的海参就更好了。

  ……

  面对首领的要求,土著们都表现得十分为难。

  他们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犹豫了片刻,还是斑马这家伙带头,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平时出海当然不是难事。

  但在这个季节出海,谁都没有把握能活着回来。

  土著们能制造独木舟,从小岛划到大岛,靠的可不是撞大运或者胆子大。

  作为世代居于岛屿,与海相伴的岛民,他们深知大海的可怕,对风暴的力量更是深有体会。

  只要进入雨季,所有独木舟都必须拖到岸上,决不允许出海。

  这条规矩可不是老祭司编造的用于限制他们行为的谎言,而是经过事实考验过的铁律。

  哪怕陈舟是他们的新首领,且懂得他们无法理解的知识,并深受他们尊敬,他们也无法昧着良心欺骗陈舟。

  与火枪的神秘莫测相比,海上的惊涛骇浪所体现的威力显然更加直观。

  火枪只能在瞬息之间夺走一个人的性命,风暴却能抹平整个部落,将大树连根拔起。

  土著们并不认为他们的新首领真的能与大自然的伟力抗衡。

  ……

  听了“业内人士”的看法,陈舟想在雨季找个稍微晴朗的日子出海的心思总算被彻底掐灭。

  时间已至9月末。

  距离

第187章 救援

  时间在煎熬的等待中悄然流逝。

  随着雨季即将结束,天上的乌云渐渐少了起来,久违的阳光常常洒向大地。

  心中惦记着三周年奖励,又牵挂着海中的龙虾、巨型螃蟹和珍奇的海洋生物,还想从海水中打捞沉船废墟。

  九月的最后几天,陈舟只觉度日如年。

  ……

  为了能尽早下海,也为了打发这段漫长的时间,陈舟挑了个天气好的日子,带着土著将一条保存较为完整的独木舟抬了出来。

  经过一番周折,独木舟成功被转移到了山西南角的营地中。

  陈舟特意为这条独木舟准备了一个宽敞的遮雨棚。

  就在这遮雨棚中,他联同几名有过制造独木舟经历的土著,对独木舟施行了简单的修复工作。

  土著们没有金属工具,制造独木舟一靠木材,二靠火烤,整个过程只需用到石斧和石锛等少数石质工具。

  他们通常将选好的木材放到地上,剥去树皮,然后在需要挖空的部位周围涂满湿泥巴,用以保护树干,最后用火慢慢烧焦树干,再挖取炭化的木材。

  待掏空树干中部后,土著们还会用石质工具慢慢劈砍出独木舟的外形。

  据跟随陈舟一同修复的一名土著所说,他们用来登岛的独木舟型号其实都不算大。

  这种“小家伙”顶多只能承载二十多人。

  在部落中,曾经建造过的最大的一条独木舟,足足能载八十名战士,即使遇到海上的小风浪都不用怕。

  只是随着参天大树被砍伐,加上部落中冲突日益频繁,再腾不出那么多人手制造庞大的独木舟,也就无法再复现那般巨大的独木舟了。

  这名土著在原部落中曾是一名优秀的“独木舟制造大师”,他亲眼见过那条被丢在沙滩上的已经风化朽坏的独木舟。

  在与陈舟沟通的时候,他数次为金属工具的硬度和工作效率而感叹,直言若是部落中能拥有这样的工具,别说制造能载八十名战士的独木舟,就是造出载一百名战士的独木舟也不成问题。

  这话颇有点皇帝种地用金锄头的意思,倒把陈舟给弄得哭笑不得,不知该说这土著有上进心,还是骂他没有脑子。

  ……

  不过虽说土著中的“造船大师”在设计船体方面还不如陈舟这个门外汉,关于独木舟怎样保养他们还是颇有些独到的法子的。

  比如说使用一种树木分泌的天然树脂来增强独木舟的防水性。

  若非有土著告诉陈舟,陈舟还真不知道他苦苦寻找的防水材料,竟然就扎根在毗邻田地的森林中。

  在土著的引领下,他成功收集到了一大桶树脂,为损毁较为严重的独木舟裹上了一层“保护膜”。

  事后,对于防水材料非常重视的陈舟特意将所有能分泌树脂的树木都列入了保护名单,为它绘制了一张“肖像图”。

  所有土著在采伐木材时,都不能砍伐这种树,除非得到陈舟的允许。

  不仅如此,他们甚至还要将这种树的种子播撒到更远的地方,让它们在特定的区域成片繁衍,以稳定产出树脂。

  ……

  这可不是陈舟小题大作。

  要知道,在没有合成树脂的17世纪,天然树脂的应用领域可是相当广泛,并且具备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首节上一节213/28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