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 第177节

  将手中的无缝钢管或者说枪管放回箱内,陈舟全然控制不住脸上近乎癫狂的笑。

  最开始,他以为各种各样的并夕夕小商品将陪伴他度过漫长的二十八年。

  后来他发现,原来并夕夕还能升级成某宝或者某东。就在他认为某宝某东已是尽头时,奖励中突兀地出现了一把左轮手枪。

  随后的发展越来越离谱,从开了刃的长枪到TNT炸药,再到金属箭头。

  时至今日,竟然可以堂而皇之地发给他带膛线的无缝钢管了,而且还是那种已经走过全套流程的“准枪管”。

  “这是从国内小商品发展到世界大团结?

  既然这种东西都能发给我,为什么不直接发给我几把非洲黑哥们儿爱用的AK47,或者给我来几个火箭筒。

  要真有这些家伙事儿……

  嘿,就算再来两艘西班牙劫掠船,我也能教教他们,什么叫‘大炮开兮轰他娘’。”

  ……

  畅想着美好的未来,对于烧炭锻造一事,陈舟心中愈发迫切了起来。

  原本造水车风车更多的是造福土著。

  现在他自己又不用照料农田,推磨这种工作再累也轮不到他操心。

  只是解放土著的劳动力,能让他们拿出更多时间帮助他建设岛屿,挖掘窑洞或是耕种更多田地,饲养更多羊群,产出稳定充足的肉与奶。

  种种因素堆叠在一起,加上雨季带给他的压力,才让他对这事如此上心。

  如今在步入铁器时代这一前提下,烧炭锻造的好处又增添了分量十足的一项制造枪械。

  一提到枪,陈舟可就精神了。

  他从前能废寝忘食,用几十日的时间专心致志地绘制图纸,研究如何改进火绳枪。

  此刻想到现代枪械的威力和性能,进而联想起西班牙劫掠船上的财宝,他心中便涌起无限的动力。

  恨不得立马掌握锻造的全部技巧,然后造出一把半自动步枪出海干掉那群正从南美大陆往自己国家输送真金白银的土匪强盗,把金银财宝都堆到自己的洞里。

  ……

  星期六和星期日刚整理搬运好一小半木石墙,便见陈舟脸上带着诡异的笑,慢慢从沙地中间的箱子旁站了起来。

  他的眼睛中仿佛闪烁着灼灼光芒,如同一头发情的野兽,正寻找着合适的配偶,让人看了心里直发凉。

  保持着这种怪异的亢奋状态,陈舟将整箱枪管搬出,随后立即投入到了木石墙的整理和垒砌工作中

  他想尽早结束这份工作,然后立即赶往烧炭窑,烧出他的第一窑炭,再马不停蹄地返回窑洞,搭建高炉。

  陈舟从未像此刻一般渴望有更多人手帮忙,他满脑子都是枪。

  美国的MK14 Mod0、德国的G28/HK417、比利时的 FN SCAR-H Mk20 SSR、俄罗斯的 SVCh……

  各式各样耳熟能详的精准射手步枪在他脑海中闪现,他分外渴望拥有那样一把武器,即使只是个“丐版”。

  ……

  在令人紧张的气氛中,两名土著察觉到了陈舟迫切想要结束工作的想法。

  他们向来比现代同龄人懂事,更有眼力见儿,不禁自觉地跟上了陈舟的节奏,将纤细的腿倒腾的越来越快。

  宛若三只勤劳的蚂蚁在沙滩上来来回回。

  沉浸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工作氛围中,还没到中午,沙滩上便矗立起一圈新木石墙。

  两名土著还未询问陈舟接下来有什么安排。

  便见陈舟一路小跑,将那个古怪的大箱子放上板车,推着把手头也不回地远去了,只留给他们一个愈来愈小的背影。

第160章 烧炭与土著部落

  雨季愈来愈近了。

  两名土著的工作量也日渐增加。

  陈舟获得枪管后对锻造出一把性能优越的步枪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狂热,他恨不得把自己掰成两半,一半建造锻炉,一半烧制木炭。

  烧炭窑刚建成不到两天,便迎来了第一次工作。

  ……

  大量精挑细选过的成段的硬木被放入窑内,堆成了拱形。

  随着火塘底部一把干柴燃起,窑内的硬木逐步被引燃。

  开向风口的窑门不断往窑内输送氧气,滚滚白烟从烟囱中涌出,宛若一条巨蟒冲天而起。

  根据陈舟之前实验时得出的经验,这一窑木材的控氧初期,至少要燃烧五个小时。

  他耐心地守候在烧炭窑旁,不时观察烟囱中飘出的烟气,或是顺着通风口查探火势。

  等待的过程是极为漫长的。

  木材充分燃烧后,烟气由白转青,观察到烟气有此变化,陈舟立即封闭窑门,减少氧气,使其进入无氧碳化阶段。

  这个过程比燃烧阶段更久,需要十几个小时。

  陈舟特意将睡袋带到了烧炭窑旁,这里有为防火提前搭建的木质水房,晚上他可以在水房中休息。

  经过一夜的无氧碳化期,青烟变成了淡淡的蓝烟。

  虽是第一次使用大烧炭窑制炭,依靠实验总结的经验,无论是处理木材的堆放,还是点火控氧,陈舟都没出什么差错。

  接近一天一夜的点火碳化阶段在碳化期结束后进入到最后一步完全密封窑门。

  此时的窑内几乎无氧,只有半成的木炭形成于高温之中。

  到了这一阶段,陈舟便不用整日守在烧炭窑旁了。

  碳化结束后,他能做的只有等待,等待处于封闭状态下的窑体缓缓释放温度,直至完全冷却。

  这一过程往往要持续24小时甚至48小时,缓慢降温有利于木炭形状的完整,快速降温会导致木炭碎裂。

  ……

  心系锻造事业,陈舟不敢浪费自己的时间。

  在烧炭窑进入冷却阶段后,他便立即返回窑洞,召集两名土著,齐心协力开辟窑洞。

  “锻造室”或者说“铁匠铺”的门开在厨房左侧,距离厨房3米有余,但仍保持在小院内。

  如果石材足够的话,陈舟或许会选择用石砖垒砌一间工作室。

  但一直以来,木石墙切割的木材都远大于石材,加上前几个月铺设院内地砖,搭建厕所和洞内墙壁,石砖的储备已经所剩无几。

  锻造室内可能会建设几样大型设施,储存不少材料,空间小了必然又会捉襟见肘,早就受够了储藏室太小带来的麻烦,这一次陈舟绝不重蹈覆辙。

  ……

  三人一起抡稿子向内挖掘,再用板车向外倾倒砂土,工作进度与陈舟一人干活不可同日而语。

  待第一批木炭冷却完成,锻造室已经开辟出了十几个平方的空间,这还是因为两名土著需要照料农田和羊群,以及学习语言文字,不然还能挖得更多。

  ……

  打开窑门,陈舟试了试温度,感觉已经足够凉了,便小心翼翼地取出窑内的木炭。

  第一次制造,虽说过程顺利,但对火候的把握还是不够精准。

  一整批优质硬木,产出的上好木炭只有两百斤左右,剩下的木炭几乎都有碎裂,尤其是靠前的木炭,都已经碎成巴掌大的小块了。

  好在陈舟并不追求木炭的完整性,锻造时为了提高温度,他甚至会将大块木炭砸成小块甚至研磨成炭粉,以增加接触氧气的面积,提升燃烧效率。

  将优质的大块木炭直接装在板车上运到院内堆放起来,一些碎裂并不严重的炭块也被一同送去。

  剩余的小块木炭经过一番挑选,只留下断面光滑、敲击清脆的优质炭,其余劣质碎炭都被装进藤筐中,送给两名土著了

  雨季到来时,他们可以在室内烧炭做饭,免受烟呛。

  最后,陈舟还要把留在窑底的灰烬和未碳化的木块取出。

  这些灰烬与草木灰区别不大,他准备将其与堆肥场中的粪便混合酵,开辟新田地时当肥料使用。

  ……

  第一窑木炭烧成后,陈舟立即把剩余的木材装进了窑中

  雨季漫长,木炭自然是多多益善。

  相似的流程重走一遍,木炭进入冷却阶段后,陈舟又返回窑洞,联同两名土著开辟锻造室。

  ……

  时光飞逝。

  待晴空一去不返,阴云笼罩在岛屿上空,落下淅淅沥沥的小雨时,陈舟已经烧出了两窑木炭,将锻造室开辟出了接近100平方米的面积。

  这半个多月的时间里,除了烧炭、挖土运土,他唯一腾出时间去做的工作便是为两名土著搭建厕所。

  在获得枪管之前,他原本打算利用这半个月给两名土著建造一间有厨房的大木屋。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枪械对陈舟的吸引力还是太大了。

  忙于准备锻造工作,就连这间厕所都是他好不容易才挤出时间建设的,若不是厕所重要性高,他可能连这点时间都要省去。

  ……

  进入雨季后,两名土著已无法在室外做饭。

  为了他们生活的便利,陈舟将田地另一边闲置的那间小木屋改造了一下,在屋内搭建了一个壁炉,用于生火做饭。

  这样土著每天起床,只需步行一百多米走到田地另一头,就能做饭了。

  而且独立“厨房”还有个好处

  他们可以将食材、燃料和餐具都存放在厨房中,这样他们自己的小屋就多出了不少空间,能放下更多的白泥板教材,甚至还能摆开两个小板凳,让他们可以秉烛夜读。

  ……

  一心投入进锻造室的设计与建造中,每天只拿出一小部分时间教授两名土著,且很少检查他们学习的进度。

  陈舟并未注意到,星期日和星期六二人的学习能力都表现得比他预先设想中优秀得多。

  没有纸笔,他们就用装满沙土的方木板练习写字。

  没有老师,他们就一遍遍对照拼音表,看着教材上的注音和图示,相互监督纠正发音。

  许多东西他们未曾拥有过,一旦出现机会,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他们都愿意付出全部去争取。

  如今两名土著与陈舟的交流已经愈发流畅,他们甚至懂得将多个学过的词汇组合起来,去形容他们没学过,但亲眼目睹过的事物。

  有时候挖完锻造室,结束一天的工作,陈舟会邀请二人在窑洞中用餐。

  在此过程中,通过不时问答,他从两名少年的言语中切实地感受到了那个原始且野蛮的岛屿上发生的一切。

  ……

  与这座独立的大岛不同,那些零零碎碎的小岛都相距不远,没有风浪的情况下,划着独木舟用不了一个小时就能走个来回。

  岛上的部落也远不止一个。

  据两名少年所述,光是他们知道的,曾与他们部落发生过冲突的部落就有六个之多。

首节上一节177/28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