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欢喜面色透着狡黠:“规范经营也挺好,不用再担心烂鸟。”
阿郑悄声道:“黎sir最近在办什么案子,整天跟任sir到总区开会,有没有风声?”
谭欢喜嬉皮笑脸的道:“走走走,吃饭去。”
今天,尹照棠只是宾客,等到盘菜上桌,吃了几口,跟开心敬完酒后,便匆匆离去。
同时一起离开的还有梁漫平,俩人同乘一部车,直接过了罗湖口岸,来到深城招待所成功见到上海无线电十四厂的业务代表周建华。
第395章 港积电的梦幻开局
周建华在跟尹照棠握手后,便坐回沙发上,看着传闻中的香江大老板,笑着说道:“尹老板好年轻,在港岛做什么生意?”
“主营电子厂,兼办些服饰鞋业,对外贸易。”尹照棠跷起二郎腿,大马金刀地坐着,翻开都彭,烧红雪茄,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
商业谈判,绝不能弱了气势。
周建华微微颔首,抽着烟道:“果然是大老板,梁副社长才会亲自出面协调。这样讲,尹老板的电子厂是要研发新产品了?”
尹照棠笑道:“老产品,新产线。”
周建华道:“什么产品,不是商业机密吧?”
尹照棠吐着烟圈:“自己人,倒用不着保密,其实就是卡式收音机,想做出来在港岛卖。”
周建华点点头:“卡式收音机是好东西,南京和上海好几个厂都正在研发,尹生的工厂竟然能造出来。”
国内收音机是最早普及的电器之一,在六十年代基本走进家家户户,但主要是电子管收音机。
只能接收无线电信号,不能播放磁带录音,卡式收音机便是八十年代,港岛街头最常见的便携式收音机。
可以播放音乐磁带,和接收电台,甚至能进行窃听。
用元器件分类,属于“集成电路收音机”,已涉及半导体制造。
尹照棠道:“忠和电子只是一个小厂,当然搞不定。很多元件跟技术要买,比如贵公司的第四代分步式投影光刻机。”
梁漫平插话道:“周厂长,忠和电子的产能不错,不仅在境外销售,在粤,桂,闽,赣多地都很受欢迎。”
周建华笑道:“这我都知道,杂牌水货都是他造的嘛。有个神通广大的大老板,一纸文件,把我从上海车间,千里迢迢调过来,总得查清楚背景。”
“但光刻机是国家机密,除非电子工业部的批文,否则,绝无外销可能。”
电子工业部前身是“四机部”,跟负责军工的“五机部”一样,已完成改革,除留有行政领导机构外,下面各单位进行市场化。
但跟五机部改革,导致大批三线建设时期的小厂倒闭不同。四机部的业务比较尖端,以雷达、通讯、无线电、计算机、元器件等行业为主。
各厂除了军工订单外,还有相当部分的外贸和市场订单。
例如元器件行业,以“上电十四厂”为例,每年产值还有三千多万,分布在上海的“上元电产业群”,年产值过亿,是八十年代的支柱产业。
上电十四厂的代表有些傲气可以理解,但他拍电报把人叫来,不是来吹水的,当即蹙起眉头,出声道:“没得谈?”
周建华道:“光刻机没得谈,但集成电路板,可以直接出口。”
尹照棠马上调转目光:“平哥,能联系电子工业部,拿到批文吗?我要的是技术储备,不是电路出口。”
“纯粹的电路集成板,东芝、尼康都要更便宜。”
梁漫平手肘抵在沙发扶手处,爽快答应:“好,我去联系。”
尹照棠立即起身,向周建华伸出手:“多谢周厂长,有机会再聊。”
周建华愣愣地再握手,就见他跟梁漫平已快步离去,愕然道:“这就走了?”
跟来办事的杜子华,进入酒店套房,把包一丢,翻找着柜子,抱怨道:“不知天高地厚,来送外贸订单还扮大晒。”
“饿死他呀!”
尹照棠接着扔来的汽水,并不为之生气:“人家也是商人,要谋利的。”
杜子华骂道:“爱做商人是商人,爱做官是官,哪个身份对他有好处,他就是什么喽。”
过渡时期,类似的乱象很多,深究不完。但好在尹照棠都不止双重身份,在当前的环境如鱼得水,正可用魔法打败魔法。
他来内地的目标很纯粹,购买国产第四代光刻机,打造忠和电子的第二条产品线袖珍卡式收音机。
即索尼制造在79年上市的“随身听”,配有耳机的磁带播放器。以集成电路板技术,把大型的“手提收音机”,缩小到可随身携带的便携式收音机后,再进一步的缩小体型。
产品继续迭代,之后还有“微型收音机”,“内置收音机”,但两者都是隐藏部件,作为其它电器的功能件,装在MP3,CD播放机,手机等产品内。
可以说从收音机开始卷技术,便是正式加入电子行业的蓝海,可以从80年代流行的产品,一直做到最尾。
并且以商业订单量,支持国产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投入的资金足够,甚至可以领先时代。
因为,80年代初期,国产半导体行业的技术,便是世界前二,仅此于美国。
在“一五”计划期间便立项的电子元件项目,北青两所顶尖学府同时发力,黄昆,谢希德等国士领衔。
国产第一块集成电路板,只比美国晚了 7年,和日本相当,甚至比韩国还要早了 10年。
1980年,第四代国产光刻机达到世界主流水平,光刻精度为3微米,并且落地商用。技术上已领先日本,向美国看齐。
后世大名鼎鼎的卡脖子大王“台积电”,86年才立项,87年才在美国的技术转移下成立。
在80年代初期,要立足电子行业,并且不甘心做一个组装商,想自力更生做产品研发。
其实不是去日本,也不是去台岛,韩国找技术,而是应该去国内找技术!至于美国根本不会卖技术给华人,想都别想。
并且80年代是一个窗口期,错过80年代初,里根访华后,日本,美国的集成电路板和元器件,将大批涌入市场,冲击国产半导体行业。
那时“上电十四厂”,“上海电元三厂”等支柱公司,纷纷破产,国内的集成电路板缺少销量,半导体技术自然渐渐落后,在下一个电子业井喷期中,成为技术收割的对象。
这些“镰刀式”行业布局,和向日台的技术转移,其实是在中美蜜月期前,美方便策划好的,国内无非是以开放市场的方式,换取经济发展。没有意识到,开放浪潮中倒闭大量行业里,可能有某些便是未来的增长点。
哪怕意识到也根本干不过美方,充分说明“落后就要挨打”。
尹照棠在以call机组装立足电子业后,已花费接近两年时间,搭建起一个成熟的生产团队。
里面有本地工人,台岛工程师,美国工程师,现在制造研发集成电路,进军收音机行业其实是个非常好的时机。
因为,港岛乐坛即将迎来八十年代的爆发期,在粤语流行音乐方面,已诞生许官杰、林姿祥、Beyond,以及偶像派的谭永麟、陈佰强、梅雁芳和张帼荣等。
跟乐坛一起爆发的还有“卡式磁带”以及“卡式收音机”。跟培养歌手有限的收入相比,磁带录制行业的收入更高,卡式收音机制造带来的收益和前景,则是整条产业链最尖端的一个领域。
就如同00年代国语流行音乐爆发,促使CD,mp3,mp4等产业发展,最后优胜者会脱胎为国内手机制造商一样。
毕竟,一间唱片公司的资源有限,能培养出的巨星很少,加上唱片业竞争者众多。一张正版磁带卖二十港币,大量的盗版却只有十几,甚至会贬值到几块。可一台随身听至少要五百港元,小型卡式收音机都要三百多,是真正的高新,高技术领域。
以国内光刻机加上日岛购买的配件技术,忠和电子要是成长起来,便能保留国内领先的技术火种,让国内的梦幻开局,一直维持到最后的爆发期。
忠和电子便有望成为“港积电”,带整动新界百万人致富绝无问题。
当然,港积电的宏伟蓝图,其实跟国内“电子攻坚”战略有所冲突,买技术装备的时候,决不能宣之于口。
第396章 技术转移
1986年的“531战略”,1990年的“908工程”,1995年的“909工程”,国家组织三次技术攻坚。
猛攻电子技术,希望能守住国内市场。
陆续诞生了无锡华晶、绍兴华越、上海贝岭、上海飞利浦和首钢 NEC等多家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公司,
但除了无锡华晶在台岛资本的注入后,实现盈亏平衡外,其余的公司尽数失败。
因为,国内电子技术,在开改前主要客户是军方,无市场压力,良品率非常之低。
3微米的芯片,良品率不足百分之一,而美方技术达到百分之九十。
国家早早意识到半导体行业要进步,但产业群遭到围追堵截,外无技术输入,内无市场循环。
几次攻坚都失败告终。
直接跟国内讲,要搞“港积电”,在八十年代是难以受到支持的,还容易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
必须得三次“技术战役”全面失败,国内才会改变想法。
以爱国港商的身份,来国内买设备,在商言商,要比讲政治来的容易。
梁漫平向上级联系后,很快获得批准,来到尹照棠的房间,笑着道:“阿棠,电子工业部元器件工业管理局已特批,允许清华研究所,立项建造第四代光刻机进行出口,定价还需要磋商。”
“你打算订购几台?”
尹照棠道:“一两台足够,具体看价格,不会很多。”
在大单价的尖端技术交易中,购买数额是谈判底牌,怎么可能告诉梁漫平。梁漫平哈哈大笑,目光带着深意,不再追:“价格嘛,三微米的可能要五十万美金。”
目前主流的光刻机,便是3微米到1.5微米,其中1.5微米的售价,要达到200万美金。
最知名的是尼康NSR-1010G,该产品以技术尖端,售价便宜出名,占据全世界光刻机市场百分之五十的销量。
美国GCA的产品,售价高达500万美金。
当然,3微米的会更便宜,但尼康售价也高达100万美金,国内3微米的50万美金出售,再一次体现出国产制造的优势。
3微米技术完全制造随身听的电路板。
“五十万呀,有点贵了。”
“我手上现金不多,顶多只能买一台。”尹照棠笑道。梁漫平点起香烟:“你一个月都赚过百万美金,扣扣索索,少了港商的阔气啊。”
尹照棠道:“都是血汗钱来的,大佬!”
梁漫平点头:“行,我多帮你讲讲价。”
五十万美金已经是一笔了不得的外汇,清华研究所肯定愿意接单。在法律上来说,光刻机本来就是允许出口的设备,只是国内正被封锁,缺少买家。
上电十四厂的人根本没卖过,出于对外部势力的警惕心,拒绝售卖尖端设备,想靠提供成品电路板收订单。
其实还是很聪明,很负责的方案,只是不容置疑的口气,有一些自大。
梁漫平不是“机电系统”的人,职位再高,在采购设备上都只能协调。
干外事线的人,在国外权力大,在国内地方上的影响力便飞速下降,不靠协调干不成事。
可高级别的好处,就在于触角多,解决方案多,上电十四厂买不到,直奔清华研究所下订单。
论成本其实还有所下降,职位的含权量,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日,上午。
清华研究所的人,便乘飞机来到广城,马不停蹄的进入酒店,展开订单谈判。光刻机技术确实敏感,但红顶商人,能帮国家卖货,仲能找国家买货!
尹照棠政治是过关的,发展忠和电子,颇受到上头关注。深城的吴总有帮忙使力,技术转移到港岛问题,剩下的是价格问题。
清华派的代表奸滑无比,一口价五十万美金一台咬死,寸步不让。
尹照棠都怀疑是否漏了底牌,最后把订购数提高到三台,一百五十万美金的成交额,价格都没半点优惠。
当天中午,谈判停止,晚上继续磋商,清华代表释放善意,提出优惠条款:“每台设备,研究所可配三名技术人员,前往港岛负责调试和研究工作。”
尹照棠端起茶杯,饮下口热茶,徐徐道:“技术人员可以办理港岛永居吗?”
代表道:“法律不设限制,具体看他们个人意愿,但如果有人返回国内工作读书,清华也会继续派遣,一台设备三个人,是最低配置。”
尹照棠抽着雪茄,目光审视着清华代表。
代表借喝水的动作,回避目光,掩饰心虚。
调试设备是其次,收集数据,学习国外技术,带回国内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