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梁渠不信这个。
就算是真的,他有泽鼎在身,这玩意还能冲到泽鼎?
也不看看鼎上面刻的都是谁,释迦摩尼来都不好使。
吃过早饭,梁渠在静室中炼过一次血,随即跑到马厩牵出赤山。
今天是新县令兜青龙的日子,下午他得去书院接受新县令的考核,总不能不到场。
顺带着长长见识,他是头一回见新县令上任。
梁渠将赤山放在武馆马厩内,徒步到新衙门前。
这里早就围满看热闹的百姓,县衙新粉刷的墙面上还飘着一股独特的石灰味。
梁渠混迹在人群中,不知道新县令会从哪来,跟着大家一起看热闹。
辰时三刻一到,人群中出现哗然声。
“来了来了,县老爷来了!”
“哪啊?”
“东边!”
“哎呀,往那边看!那马车,看到没!”
梁渠闻声望去,只见一辆马车快速从街道上驶来,非是他头一天见到的那辆,只是寻常大小,拉着小轿子,不消多时停在衙门口。
帷裳卷起,身着常服的中年男子撩起下摆,走下马车。
真是一副好面相!
青绿色镶金边的云锦袍子,发丝根根油润,连下巴上的胡须都柔顺晃动,实打实的美髯公。
迈出来的步子更是标准的四方步,大方有气度,与乡野农夫迥异。
光是几步路,围观的县民便心生好感。
“县令!那就是新县令。”
“好俊的面貌!”
“那头发,怎么那么黑?抹了油似的。”
再一想到去帮忙修路就给饭吃,哪怕丈量田地的事多有马虎,百姓也是在心里打上好官标签。
仪仗和皂隶恭候多时。
简中义毕恭毕敬的从仪仗手中接过县令大印。
又有牲醴陈设,简中义于仪门前致祭司门之神行一拜礼,礼毕从中道进入。
等出来,已是换上一身朝服。
衙门中所有执事人员,诸如佐贰、书吏、差役等,全都按照品级、班次站好位置。
他们声势赫赫的跟随在简中义身后,绕整个衙门巡视一圈。
“看到没,你以后也要认真读书,做简县令这样的大官!”
“简县令当真是有风采,我去过那么多县,没见过这么有风度的县老爷!”
绕完。
简中义身着官服,往北面而跪。
“臣蒙受圣恩,得以为县令,不敢稍有懈怠,定当勤勉于职守,治理县务,造福百姓,使地方繁荣昌盛,以仰答圣泽!”
“好!”
“咱们平阳县有青天了!”
“该是如此,该是如此啊!”
百姓喝彩,掌声不断。
差役发梆。
第一次击七梆,是为“为君难为臣不易”。
第二次击五梆,是为“仁义礼智信”。
第三次击三梆,是为衙门正堂匾额上的“清慎勤”。
三梆敲过,再敲堂鼓。
一为三下堂鼓,表示“奉圣命”。
二为四下堂鼓,表示“叩谢皇恩”。
整个流程下来,当真是庄严肃穆。
难怪那么多人喜欢整复杂的仪式。
梁渠摸着下巴想。
一整套流程下来,县令再拉胯都显得威武不凡,尤其是简中义这种卖相不错的。
再往下,是简中义领着衙门班子去往城隍庙。
人群轰轰烈烈的跟着县令走。
梁渠兴致不高,没再跟过去。
拜完城隍神,简中义就该去书院出题考试。
有的是见面机会。
第144章 来自县令的鼓励
书院藏书室,梁渠对着书脊挑来挑去。
手放上去,抽出来翻看两页又放回去,迟迟不能做出决定。
“你对佛家典籍很感兴趣?”
梁渠回首:“山长?您什么时候来的。”
一位白发老人站在他身后,正是上湖书院山长赵记。
多亏山长,梁渠拼音一事才能如此快就上报上去,要不然以大顺疆域之广,不紧不慢来回一趟,大半年过去都不一定有消息。
“有一阵了,看你在上面挑挑拣拣没什么主意的样子。”赵记上前一步,与梁渠并排而站,挑出一本典籍翻阅,“怎么突然想到看佛家典籍?”
梁渠拱手:“实不相瞒,学生偶得一本佛教功法,颇为契合,只是里面夹杂许多术语与典故,学生看不太懂,想来找两本研究研究。”
佛教对俗世影响甚巨,流传于世的功法繁多,偶得一本研究不奇怪。
“这样啊,那你不该来这边。”
赵记将佛经塞回,从书架间道走出,梁渠赶紧跟上,知道山长要教自己如何挑书。
跨过五六个书架,赵记转身走进另一书架间道,目光扫过一遍,从第三层抽出一本,又从第五层挑出两本,总共三本书交给梁渠。
《农祁解佛法真义》
《四书益解》
《白氏三教合一会要》
“你只学过经史子集,对佛家可谓是一窍不通,直接看佛家典籍是看不明白的。
且我观你阅读功利性居多,只为搞懂功法,非从兴趣出发,强看下去只会越看越糊涂,越看越焦躁。
如今儒释道多互融,常言道,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许多东西趋向一致。
反倒是从儒家视角看佛家的地方着手会好一些,再从佛家看儒家反证,有过了解基础,最后根据困惑的地方去翻阅专门的佛家典籍。”
梁渠看过几遍,果真好懂许多,大喜,躬身一礼:“多谢山长择书!”
有关系有人脉就是好,没人引导,什么都靠自己摸索,那得摸到什么时候?
至于学习,梁渠根本不带怵的。
“嗯。”山长坦然受下,“新县令去拜神,再有一个时辰就会过来,回去吧。”
梁渠点点头,找书办登记过借阅信息,将三本书全部带走。
下午,梁渠待在室内。
书院外喧嚣不止。
县令到了。
所有人起身相迎,简中义满面春风,在山长赵记的带领下参观过整个书院。
学生们都跟在大人物身后,悄悄话都不敢说,只以眼神交流。
谁不知道新来的简县令是个大高手,说得再小声都会被听到。
看过一圈,简中义站在庭院中,语气中多有欣慰:“上湖书院名不虚传,不愧是平阳县上最好的书院!”
“简大人谬赞,实不敢当。”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是赵山长谦逊过了头,只不过啊,上湖书院确实有能改进的地方。”
“简大人请说。”
“太小了!”简中义语气满是惋惜,“如此好的书院,实乃平阳县之幸事,应当办得更大,更好!”
说话间简中义从袖中抽出一张银票:“这是一张五百两的银票,非走公账,乃是我私人出资,资助上湖书院。”
“怎能让简大人破费,草民不胜惶恐。”
赵记三推三让,最后在简中义的坚持下才收下银票。
梁渠看的直呲牙。
奶奶的,真他娘的有钱。
一县令一年正常薪俸都没五百两,狗大户说拿就拿出来。
不愧是世家子弟,富得流油,他到现在挣到的银子加起来都没五百两之多。
梁渠站在人堆里只觉得无聊,只想简中义快点出题,混个过场赶紧结束。
没想到简中义寒暄一会后,居然把话题扯到了他身上来。
“我听说,贵书院有一位少年英杰,发明了远胜于反切法的拼音法,仅需一年便可识字完全,不知这位少年英杰可在现场。”
此言一出,在场学生齐刷刷转头,看向梁渠。
梁渠迈步越出:“承蒙大人抬爱,不胜惭愧。”
简中义上下打量,道出几个好字:“通闺年最少,才俊罕能双啊,如此功绩,又在本官治理县下,当有所表。”
说罢,他又从袖中理出第二张银票。
“本官出门未带太多东西在身上,只有些许银票,还望不要介意。”
梁渠扫过一眼,银票面额足有一百两,不由看向赵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