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主管名叫伊戈尔,是个四十多岁、头发稀疏、眼神精明的男人。
他显然深谙“创收”之道,听到秦远这个“外商”要打广告,而且是食品饮料类的广告,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欢迎!欢迎来自中国的朋友!”伊戈尔笑容满面,亲自倒上咖啡,“在莫斯科电视台打广告?明智的选择!我们覆盖全苏联最广大的观众群体!影响力无与伦比!”
秦远很清楚莫斯柯电视台的分量,清楚这就相当于国内的央视。
所以,他也没有废话,直接提出要求:“伊戈尔主任,我们需要一个30秒的广告片,在黄金时段播放,连续一个月,每天至少播放三次。”
伊戈尔眼珠一转,心中飞快盘算着价格,脸上笑容不变:“30秒黄金时段,连播一个月,每天三次……这个量不小啊。”
“秦先生,您看这样,我们给您一个优惠价……”
他报出了一个数字:“48万卢布!”
48万卢布!
陈建华和娜塔莎心中都是颇为意外。
不是嫌贵。
而是竟然这么便宜?
秦远却面不改色,心中快速评估。
这个价格,在1990年的莫斯科,考虑到电视台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确实不算离谱,甚至可以说比较“公道”了。
这充分说明了电视台现在有多缺钱!
“可以!”秦远爽快点头,“但我有两个要求:第一,广告片需要按我们的创意制作,第二,播放时段必须保证是真正的黄金时段,比如晚上新闻联播之后!”
“没问题!绝对没问题!”伊戈尔见秦远如此爽快,喜出望外,拍着胸脯保证,“创意你们提供,我们专业的团队负责拍摄制作!时段您放心,绝对是晚上7点档的黄金时间!包您满意!”
合同很快敲定。
秦远当场支付了定金。
走出电视台大楼,娜塔莎看着账上瞬间缩水一大截的数字,有些恍惚:“秦总,48万卢布……就买到了莫斯柯电视台一个月的广告?”
秦远淡定道:“现在电视媒体都在自营自收,我们送上门的买卖,这个价格,他们恐怕还怕吓退了我们呢!”
他看向陈建华:“建华,账上还剩52万卢布,对吧?”
“对!”陈建华点头。
“这52万,也别留着了!”秦远大手一挥,“你立刻去联系苏联发行量最大的几家报纸!《真理报》、《消息报》、《星火报》、《劳动报》……”
“不管哪家,只要发行量大,影响力广,都给我联系!”
“要求只有一个:打广告!占版面!能占多大占多大,能占多久占多久!”
陈建华毫不迟疑:“远哥,广告内容呢?”
秦远心中早有腹案:“西方有他们的可乐,我们有流淌千年的格瓦斯!”
“远东格瓦斯,斯拉夫民族的千年饮品,强势回归!”
陈建华听到这句广告词,顿时瞪大了双眼。
卧槽,刚子哥和麻杆儿哥不是说远哥高中毕业就出来混了吗?
这广告语,能是一个高中学历的人想出来的?
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最关键的是,对标西方可乐啊!
他作为留学生,可太清楚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大学之中受欢迎的程度了。
秦远直接对标西方可乐,还引申出了斯拉夫民族传统饮品这个概念。
要爆,绝对要爆!
第74章 人心,滚沸
秦远在莫斯科电视台掷下48万卢布的“豪赌”,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块巨石。
然而,广告片的制作尚需时日,真正率先在莫斯科乃至全苏联掀起滔天巨浪的,是那52万卢布砸向的报纸广告!
陈建华凭借其在莫斯科积累的人脉和卢布开路,展现了惊人的执行力。
他几乎跑遍了莫斯科所有发行量靠前的报社。
《真理报》门槛极高,且版面主要用于政治宣传,对商业广告兴趣寥寥,陈建华碰了壁。
但其他几家重量级报纸,在卢布和“创收”压力的双重驱动下,纷纷敞开了大门。
这其中,就有面向广大工人阶级群体的《劳动报》,以及覆盖苏联全境的《消息报》。
还有发行量覆盖城乡,尤其在基层影响力深远的《农村生活报》
甚至于,就连《星火报》也倒在了金元攻势之下。
这家报社发行的报纸,是以知识分子和中产精英为主要读者群的周刊,原本因其激进立场和背后有资金支持,对商业广告嗤之以鼻。
但陈建华深谙“曲线救国”之道,他巧妙地通过关系,将一笔不菲的美元塞进了总编夫人的口袋。
于是,在下一期的《星火报》上,一个设计精美的“远东格瓦斯”广告赫然出现在内页重要位置,并承诺连续刊登四期!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
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明斯克……苏联各大城市的报摊上,一份份重要的报纸头版或内页显著位置,都被同一个名字、同一个形象所占据!
远东格瓦斯!
巨大的版面中央,是一瓶晶莹剔透的玻璃瓶照片。
瓶身修长,标签简洁大气,里面盛装着一种前所未见的、如同上好啤酒般呈现诱人金黄色的液体
这与人们记忆中那些浑浊、深褐色的传统格瓦斯截然不同!
光是这个画面,就吸引了无数的酒鬼。
而上面展示的广告词,更是让这些酒鬼齐齐一震。
【西方有他们的可乐,我们有流淌千年的格瓦斯!】
【远东格瓦斯,斯拉夫民族的千年饮品,强势回归!】
短短两句话,如同利剑直刺人心。
如同投入滚油中的冰水,瞬间在无数苏联人心中炸开了锅!
为什么莫斯科有那么多酒鬼?为什么苏联有那么多酒鬼?
寒冷?是的,西伯利亚的严寒需要烈酒驱散。
但更冷的,是人心!
眼看着父辈抛头颅洒热血创建的、那个曾许诺“人人平等”的帝国,如今特权林立、腐败横行、经济崩溃、大厦将倾……
任何一个尚存良知、曾对这个国家抱有幻想、热爱这片土地的苏联人,内心都充满了巨大的痛苦、迷茫和幻灭感!
这种梦想与现实剧烈碰撞的痛苦,难以言喻,难以排解。
于是,无数人选择将自己沉溺在酒精的麻痹中,试图忘却这一切。
而现在,这则广告,却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他们心中的阴霾!
对抗西方的可乐!
我们有自己的饮料!
流淌了千年!
属于我们斯拉夫民族!
一种久违的、被压抑的民族情感和自豪感,被这两句简单却极具煽动力的话语瞬间点燃!
“格瓦斯……金色的格瓦斯?”
“斯拉夫民族的千年饮品?”
“对抗可乐?”
无数看到广告的人,无论是街头的工人、办公室的职员、大学里的教授、还是乡间的农夫,心中都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
一定要喝到这种格瓦斯!这才是我们民族的饮料!
哪里又能买到这种饮料?
记忆中的格瓦斯,是浑浊的、黑色的、带着酸馊味的发酵物。
照片上这种如同啤酒般澄澈诱人的金黄色液体,真的存在吗?它真的那么好喝吗?
不管存不存在!不管好不好喝!
一定要喝到它!
这股由广告引发的、夹杂着民族情绪和强烈好奇心的风潮,迅速席卷开来!
莫斯科,红场。
国家百货商店。
这座宏伟的、如同宫殿般的建筑,曾是苏联国营商业的象征和骄傲。
它那巨大的拱顶、华丽的装饰、琳琅满目的橱窗,曾经是莫斯科乃至全苏联人民向往的购物天堂。
然而,在1990年的寒冬,国家百货商店内的景象却充满了讽刺性的悲凉。
宏伟的建筑依旧矗立,但内部却弥漫着一种衰败的气息。
曾经琳琅满目的货架,如今空空如也,蒙着一层薄薄的灰尘。
只有少数几个需要外汇的特供柜台,还能看到一些进口商品,但也少得可怜。
长长的队伍在各个柜台前蜿蜒,人们脸上写满了疲惫、麻木和对物资匮乏的无奈。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的绝望感。
经理大卫科夫站在二楼办公室的窗前,望着楼下空荡荡的货架和排着长队、眼神空洞的顾客,眉头紧锁,脸上写满了焦虑和无力感。
“第十一波了……第十一波了!”他烦躁地抓了抓稀疏的头发,喃喃自语。
就在刚才,他又送走了一波前来询问“远东格瓦斯”的顾客。
这已经是今天上午的第十一波了!
从老人到年轻人,从穿着体面的知识分子到普通的工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有远东格瓦斯卖吗?”
“远东格瓦斯?那是什么东西?”大卫科夫一开始是懵的。
他从未听说过这个品牌!
别说“远东格瓦斯”了,就是其他品牌的格瓦斯,在“国家百货”这种“高大上”的国营百货商店里,也根本排不上号,登不上货架!
他只能一次次地摇头,看着顾客们失望地离开,甚至能感受到他们眼神中那种“连这个都没有”的无声控诉。
“该死的!报纸上天天登,闹得满城风雨!结果我们这里连影子都没有!”
大卫科夫一拳砸在窗台上,感到一种深深的挫败和愤怒。
他感觉自己和“国家百货商店”这个曾经的商业巨擘,正在被时代无情地抛弃。